#道歉要在冷靜與擁抱之後
#懂得道歉的背後是滿滿的愛
寧寧老師 x 設計師嫚丞
這是我想跟大家一起學習,而改編自我和蜜亞醬生活中發生的小故事
「#我懂得說對不起了」
諮商心理師寧寧老師:「讓孩子在家長的同理與耐心等待中,學會說『對不起』」
故事原文章粉絲專頁連結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301641166910569/posts/788553148219366/?d=n
很喜歡嫚丞的風格,為我寫的故事用她的方式呈現出來
溫馨又感動
只有四張試稿,我們暫時停駐在這裡,珍惜與看著,過程所帶來的智慧與成長
關於說孩子說不說對不起~是我很常被家長問到的教養問題
「#孩子不說對不起,怎麼辦?」
許多家長會在孩子做錯事情,及需要改進行為的時候,急著要引導孩子說對不起,以為孩子說了對不起,就是知道錯在哪?以及行為會改正。
而孩子不願意說對不起,或者說了對不起之後,不該做的行為還是一再發生,而沒有真正從「內在」內化對不起的意義及行為的規範。
其實,孩子要真的願意道歉,大多需要在親子彼此都冷靜與擁抱之後。
而家長也要學習,如何跟孩子說對不起,從正向、內省的身教開啟親子之間讓心貼近的可能性。
有家長在跟我諮詢之後,與孩子一起實踐學習說對不起,看到了孩子的進步,跟我分享「自從聽老師的好方法,我們跟孩子說,我們會等他說對不起後,孩子現在願意說對不起的次數增加了,速度也變快了,我們好感動」。
我希望傳達,關於學習說對不起的教養觀念與實踐是:「對不起」是因為我們愛彼此,在衝突之後,也等待情緒釋放完,我們願意說「對不起」時,也將彼此對彼此的情感表現出來,說對不起,並不是低頭,而是因為我們重視彼此,尊重彼此。
因為這背後有愛,所以,我們願意道歉,真心與對方說對不起。
在幼兒1-2歲,或者2-3歲,不說對不起,是因為他們可能還不了解「對不起」的意思和意義,所以,我都會請家長,先不用強求孩子要說對不起,而是在先同理孩子,連結情感,再來引導孩子「了解他做了什麼,需要學習改進」。不急著要孩子說對不起,而是家長先放慢,給彼此一些空間,等孩子準備好,也理解為何而說時,他們就會願意表達心中的歉意~
多數2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思考、觀察,甚至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,在自我概念正在建構的同時,當大人要求他們做什麼,像是說「對不起」時,反而容易抗拒不做。這是因為,家長還不了解孩子的狀態下,就要求孩子做他們還不理解的事情,所以孩子抗拒。
有時候,我們「要求」孩子說對不起,因為是「要求」和「規則」,孩子感受到的是被「強迫」,所以會更加抗拒。連帶的,情緒也會起伏,然而,在孩子的不願意與抗拒的裡面,是許多的「害怕和擔心」。因此,在說理之前,要先「同理」孩子的深層情緒,例如,孩子將大人的手弄受傷,第一時間,不是要孩子馬上說對不起,而是可以先同理孩子「你看到大人的手紅紅的、痛痛的,你是不是擔心他的手手會壞掉?你是不是害怕大人的手指不能用?」,同理之後,孩子的情緒被接住而舒緩了,接著才是把握機會,與孩子討論,我們如何改進與微調。
設計師嫚丞的粉專,許面有許多畫風美美的作品,大家可以去看看,還有番茄可以訂購~
番茄momㄧ口 創藝日常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5117826561533/posts/527544181985560/?d=n
#諮商心理師郭蕙寧
#同理心教養
#正向情緒教養
#同理心與孩子一起學習說對不起
🔽我很喜歡嫚丞幫我挑出來畫的場景,我平常的媽媽樣就是包包頭的打扮,也是很細膩的觀察呢~